公司动态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财经新闻 > 国家完成粤港澳自贸区调研

国家完成粤港澳自贸区调研

国家调研组完成粤港澳自贸区调研
  昨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在香港举行第16次会议,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会后向媒体证实,国家专题调研组近日对“粤港澳自由贸易区”进行了调研,很快会就自贸区的定位及功能向中央作报告。
  朱小丹表示,仍在筹划中的“粤港澳自贸区”由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及珠海横琴三大平台组成,是一个区域性的自贸区,与上海的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性定位不同。
  “粤港澳自由贸易区”主要是发挥香港的优势,突出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包括推动贸易自由化、粤港高端服务的合作等,带动珠三角发展。
  至于具体内容、定位、功能以及立足点,朱小丹表示仍在商议,初步设想是以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商品贸易自由化以及金融创新合作为主。
  对此,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回应,香港将积极参与正在酝酿的“粤港澳自贸区”的谋划与建设发展。
  “现在这个自贸区还处在一个谋划阶段,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阶段,可以让香港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共同的谋划、积极参与,就可以做到互惠互利。”
  在昨日的会议上,粤港两地政府签署了八份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共同推动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前海与香港合作意向、电影业深入合作、粤港标准工作专责小组合作、知识产权、反走私、旅游及信息化合作等多个范畴。
  朱小丹称,未来粤港应加强于金融服务及金融创新方面的高端领域合作,如推动双方于前海的合作,包括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上.证.时.娜)
上海自贸区战略创造第二波全球化红利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拟建设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界将其视为与1979年建立深圳特区、2001年加入WTO同等级别的重大改革举措。中国以要素红利为主导特征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将趋于结束,迫切需要开启第二波“全球化红利”,通过构建新全球价值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此外,中国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正在准备积极参与到全球自贸区谈判中来,并推动中国全方位的自贸区战略,保障中国全球化利益。
  正进入挂牌倒计时的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新一轮“以改革促开放”大战略的重要决策。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每十年都是一个增长长周期–第一个十年(上世纪80年代)是要素红利期,第二个十年(上世纪90年代)是制度红利期,第三个十年(本世纪前十年)是全球化红利期。而今,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新战略已经启动,这势必让中国获得新的增长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
  目前,中国建立了6种类似的经济特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国家拟建设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理论界将其视为与1979年建立深圳特区、2001年加入W TO同等级别的重大改革举措。
  此时,国家推出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到底有什么深远的意义?事实上,就大趋势而言,中国以要素红利为主导特征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将趋于结束,迫切需要开启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第二波“全球化红利”有别于依托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是要通过构建新全球价值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而上海自贸区战略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上海自贸区所承载的使命体现在:首先,上海自贸区需要担当构建国家价值链、提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重要使命。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龙头之一,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形成了研发和营销“两头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过短,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加快构建国内价值链,特别是调动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加强自身优势的培育,使跨国公司将更多的设计、生产、流通和服务环节放在中国,优化母子公司之间的分工关系,促使加工贸易由单纯生产向综合服务和全球运营方向转型。按照“十二五规划”延长产业链、提高增值含量的要求,在促进内外资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加强加工贸易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禁止、限制类产业目录,建立准入、退出机制,通过财税、金融、品牌认证等手段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全球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希望在上海设立亚太区总部甚至全球事业部总部、全球性研发中心。上海在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方面,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扩内需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增长潜能,逐步提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相对完备的配套能力为吸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外商投资创造了发展条件,跨国公司将全球战略重心从欧美市场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区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带来了整个价值链的转移。截至2012年9月底,上海已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3家,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无疑,上海自贸区将肩负着如何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级要素向中国集聚的“洼地”角色。
  上海自贸区战略不仅是国内新一轮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全球化的倒逼使然。从国际大环境看,当前不同贸易体系下的谈判内容更加侧重贸易与投资并重、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相关联。尤其是TISA(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速推进。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例如,大多数TISA谈判参与方在金融、证券、法律服务等领域已没有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限制。而我国这些领域的政策仍停留在传统的W TO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银行、证券、保险、电信等行业在上一轮加入W TO谈判时仍保留有许多限制外资准入的措施,缺乏参与TISA谈判的基本条件。TPP、TTIP谈判更是由于国际政治等原因,将中国排除在外。目前我国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一旦TPP、TTIP自贸区谈判达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挑战现有贸易规则体系。美欧等发达国家将会在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等方面制定新的规则,这无疑提高了非自贸区成员国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由于自贸区具有对内开放、对外限制的特征,因此,会对区外经济体构成更高的壁垒,产生贸易转移的效果,而这也意味着中国贸易、投资等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
  鉴于此,国家加速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显然更具全球化视角。一方面,中国正在准备积极参与到全球自贸区谈判中来,并推动中国全方位的自贸区战略,保障中国全球化利益。另一方面,上海在贸易、金融、投资、航运、港口、关税、“负面清单”、离岸市场等领域的改革,以及加快服务业开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监管等制度环境等重点制度性创新,正是国家欲借推动国内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与新一轮全球规则体系接轨的战略考量。(南.方.都.市.报.张.茉.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
百亿资金激战“重工股债”套利引发汹涌抛盘 转债“折价”显露谨慎情绪
  中国重工股票昨成交65.1亿,重工转债昨成交41.3亿,“重工股债”合计成交额106.4亿,突破百亿大关。天量基金,激烈博弈中国重工后期走势
  股票65.1亿、转债41.3亿,中国重工及其所发衍生品重工转债昨日合计成交额突破百亿大关。天量成交的背后,凸显出投资者对中国重工后期走势的博弈正愈加激烈。
  在连续三日无量涨停后,中国重工股票昨日突遭重大抛压,仅在早盘集合竞价阶段便放量成交了2.06亿股,开盘后随即打破6.53元的涨停价,最低探至6.25元,后在大量买单的簇拥下股价又慢慢升至涨停价附近,但每当资金上攻涨停板时,便有大量卖单“蜂拥而出”,多空双方斗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受此影响,公司股价亦在涨停板处“开开合合”,最终“顽强地”以涨停价(6.53元)报收,单日成交额急剧飙升至65.1亿元。
  而随着中国重工“筹码”出现松动,此前较正股有着高额溢价的重工转债亦走向“价值回归之路”,该转债昨日一路低开低走,收盘大跌4.26%报收于132.54元/张,但在“T+0”的交易模式下,重工转债交投依旧踊跃,单日成交额达到41.3亿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重工股债”昨日之所以爆出天量成交,正是因各路投资者相互博弈所产生。中国重工9月11日披露重磅收购方案后,当日股价随即无量涨停,在二级市场“一股难求”的背景下,投资者随即高溢价买入重工转债“押注”公司股价大涨。当日,重工转债成交额高达57.2亿元。重工转债最新转股价为4.87元/股,据此,每张面值100元的重工转债可转股20.5339股,而以9月11日130.737元/张的日成交均价计算,投资者实施转股后对应的中国重工成本约为6.37元/股。鉴于中国重工昨日股价首次高于上述成本,因此前期实施“债转股”的投资者已存在抛股获利的需求。
  记者另注意到,面对着中国重工股价的连连上涨,一些机构投资者此前也已流露出逢高套现的打算。在9月12日至9月13日期间,中国重工前五大卖出席位中便出现了四家机构的身影。
  “鉴于重工转债规模高达80.5亿元,若在高位悉数转股势必会对正股造成巨大抛压,股票持有者尤其是大型机构投资者显然深知这一道理,遂于昨日大规模抛股以期掌握主动,中国重工昨日的天量成交可看作两方争相卖股的结果。”上述分析人士猜测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中国重工昨日收盘价计算,每张重工转债对应的价值约为134.09元,反观重工转债昨日价格则长时间处于该价格之下,收盘仅为132.54元/张,已处于折价状态,这也侧面显示出转债投资者对中国重工后期走势已愈发谨慎,甚至放弃了潜在套利机会。
  不过,依照中国重工昨日的涨停表现,看好公司未来投资前景的亦不在少数,这也预示着股票投资者与转债投资者间的博弈未来仍将继续。(上.证.徐.锐.)